![图片[1]-高分历史纪录片《四万万人民》(中文字幕)很珍贵的影像资料 低于720P 0.6G-爱分享](https://pic1.imgdb.cn/item/67d94bdb88c538a9b5c03f67.jpg)
在世界电影史上,尤里斯·伊文思被誉为纪录电影的先驱,与罗伯特·弗拉哈迪、约翰·格里尔逊和吉加·维尔托夫并称为四大纪录电影之父。与其他三位不同,伊文思的创作生涯更为长久,长达60余年,期间拍摄了60多部影片,其中《塞纳河》更是在1957年荣获戛纳金棕榈大奖。
中国的抗日战争不仅激发了中国电影人的创作热情,也吸引了国外电影大师的关注。尤里斯·伊文思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1938年,他来到中国,拍摄了《四万万人民》这部纪录片,这不仅成为他电影生涯的代表作,也开启了他与中国长达50年的深厚情谊。从抗战时期开始,伊文思在不同的年代用镜头记录下了中国不同的面貌。
外国人来华拍摄纪录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电影诞生初期。1896年,卢米埃尔兄弟就派遣摄影师到世界各地拍摄,其中一些摄影师也曾来过中国,但他们早期的作品多为风光片、风土人情、文物考古和民居民俗的纪录。直到战争的阴云笼罩,纪录片的主题才发生了变化。
1935年,在燕京大学任教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用一台16毫米的手摇摄影机拍下了“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场面,这些影像如今已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1938年,尤里斯·伊文思和他最崇拜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一起来到中国,他们的到来标志着纪录片拍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伊文思和卡帕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就已声名鹊起,他们将摄影机和照相机对准了那片燃烧的土地,伊文思的《西班牙土地》和卡帕的《共和军之死》都是经典之作。他们的行为赋予了“纪录”出生入死的刚毅血性,确立了“什么地方燃烧,就去什么地方拍摄”的职业准则。
在中国,他们将镜头对准了反法西斯斗争的东方前线。尽管在台儿庄战役中,由于安全原因未能拍摄到决战场面,但他们还是捕捉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勇敢。伊文思表示,他通过画面来表达自己对死亡的理解,不仅仅是展示尸体,而是呈现死亡所牵连的众多生命。
《四万万人民》作为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真实写照,不仅在中国国内产生了积极影响,也在国际上起到了声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作用。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后来成为中国抗战影片的重要素材。
遗憾的是,卡帕在1954年越南战场的一次意外中触雷身亡,而伊文思则继续他的冒险生涯,即使在高龄时仍坚持在战火中拍摄。他被祖国放逐,却四次来到中国,将中国视为他的第二故乡,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伊文思在离开中国前,秘密地将一台埃摩摄影机交给了中国左翼影人吴印咸。吴印咸后来被誉为共和国摄影艺术的拓荒者。1938年秋天,吴印咸和袁牧之带着这台摄影机和从香港购置的全套电影器材抵达延安,成立了“延安电影团”。尽管初期人员有限,但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开始了纪录片的拍摄工作。
1938年10月1日,延安电影团开拍了第一部作品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40年,袁牧之将完成的影片底片带到苏联,但由于苏德战争的爆发,未能及时印制拷贝送回国内放映。进入40年代后,电影团继续拍摄多部新闻短片,并在根据地进行露天放映,为传播信息、鼓舞士气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尤里斯·伊文思的《四万万人民》不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见证,它记录了一个国家在战火中瓦解又在战火中重生的坚韧与勇气。同时,它也开启了中国红色电影的先河,为后来的电影创作奠定了基础。
暂无评论内容